【三下乡】青春寻迹三线魂

发布者:陶歆妍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0

在三线建设的历史长卷中,816工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核工业人的热血担当与家国情怀。7月11日,我院“钩深索隐”实践团奔赴重庆涪陵,以脚步丈量816地下核工程遗址,以敬意告慰816烈士陵园的英魂,在沉浸式调研中解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家国担当”的三线精神密码,书写“青春与历史对话”的时代篇章。

一、洞见历史:816工程里的三线史诗

816工程,这座耗时18年、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绝密国防工程。实践团成员踏入幽深洞体,斑驳石壁与沉默设备间,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勾勒出“靠山隐蔽、分散布局”的战略记忆——万余名建设者隐姓埋名,在崇山峻岭间披荆斩棘,用简陋工具攻克复杂地质难题,将“国防安全”的誓言刻进每一寸岩石。

“当触摸到洞壁上的凿痕,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脉搏跳动。”实践团成员凝视着工程展板上的历史照片,当年建设者们“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奔赴深山的场景扑面而来。这些痕迹不仅是“人造奇迹”的见证,更是一代人“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烙印,映照出三线建设者们对国家战略安全的坚守。

二、致敬英魂:烈士陵园中的精神洗礼

 毗邻816工程的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实践团成员怀着崇高的敬意,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默哀致敬,轻轻擦拭碑身与英烈名录上的尘土。碑文里,是为工程建设献出生命的年轻名字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定格在这片深山。

“陵园里的无声诉说,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奉献’二字的重量。”实践团带队老师感慨道。在刻满名字的纪念碑前,青年们读懂了三线精神的底色: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热血的付出与永恒的坚守。这份对“无名英雄”的追思,更化作青年心中“不负韶华、强国有我”的信念火种。

三、青春作答:在传承中续写三线精神

 作为我院的实践团,成员们更关注“如何让三线故事跨越语言与代际”。调研中,他们发现816工程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可以用专业所长,把‘地下丰碑’的故事翻译成外语,让世界看见中国核工业人的精神脊梁!”实践团成员的构想,折射出学院学以修身,语通世界”的深度融合——将语言专业学习与红色文化传播结合,让青年在解码历史中锚定时代使命。

从三线建设的“隐蔽战线”到新时代的“开放舞台”,816工程的故事从未褪色。钩深索隐实践团的青年们以调研为笔,以敬意为墨,书写着“青春与历史对话”的新篇章。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传承,正化作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行动注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征程中熠熠生辉。

来源:熊芳鸣/图文|初审:何雨菲|复审:陶歆妍|终审:陈柏材|编审: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