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披在身上的非遗

发布者:刘华发布时间:2023-07-10浏览次数:186

——外国语学院采访蓑衣手艺人

(通讯员:黄成鑫)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广泛使用“蓑衣”,那时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也就是现在的“蓑衣”。探寻蓑衣文化,传承发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7月10日上午,我院“青马·逐梦”实践团于青羊镇采访蓑衣手艺人万代书,听他讲述自己与蓑衣的故事。

年轻时,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岳父的兄弟做蓑衣,一把剪刀、一根长针、两根扁针、一把尺子简单的工具就把采下的棕叶“缝补”成一件“盔甲”,万代书仅那一次机会就对蓑衣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如今他已经做了50多年蓑衣了。

为了让志愿者更直观了解蓑衣优势,他一边背上蓑衣一边介绍到,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棕垫制成的蓑衣不仅能更好避雨,最重要还能空出两只手干活而且棕垫本身有去湿气的功效对身体也很好。”蓑衣虽实用,但相比其他雨具,蓑衣制作耗时久、重量重、体积大、价格较贵(一件约300元左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其他雨具,这也让制作蓑衣的技艺面临传承问题,即便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蓑衣技艺,他仍坚持制作,且在他带动下,儿子、孙子都已掌握蓑衣制作方法,他始终坚信这门手艺一定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