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纪新宇)外国语学院“青情”志愿团自7月15日起,在重庆黔江区阿蓬江镇开展为期7日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参观蔬菜种植基地、走访农村贫困户、采访老党员、为留守儿童庆生支教,虽只有一周时间,但志愿者们与阿蓬江镇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志愿者们也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中收获成长。
韭香醉人飘十里 调研不忘锄头忙
7月16日下午,志愿服务团来到了阿蓬江镇韭菜种植基地进行调研活动。“公司提供技术经验,农民提供劳动力,村里提供种植空间,三方紧密联系,农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带领志愿者们参观的政府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道。正值暑期,地间炎热,志愿者们看着农民正在除去韭菜地中的杂草,十分辛苦,纷纷上前帮忙,他们拿起锄头,学着农民们的样子为除草尽一份力量,一时间,韭菜地里热闹了起来。“我今年六十了,多亏了这个政企合作,我每月收入保底也有两千元钱呢,加上其他收入,日子比之前好过多了。”村民王老人这样给志愿者们说。通过此次调研,志愿者们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也深深感受到在农村政企合作为农民带来的巨大便利。
支援贫困手牵手一心一意跟党走
7月18日下午志愿者们走访慰问柒坨村的贫困村民们,为他们送上了食用油等慰问品,在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志愿者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体会了对于人生要永不服输、积极乐观,体会到了党对于贫困人口的关注与照料。在走访过程中,有一位老叫郑主超的老人,家里人丁稀少,自己年岁又高,收入有限,只能勉强度日,好在老人乐观坚强,曾未放弃希望,近年在政府部门的补贴支持下,老人一家人办起了农家乐,将自家的地租给游客体验耕种,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志愿者们听后都从心底钦佩老人一家,也从实例中体会到精准扶贫是怎么帮助真真切切地帮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的。在志愿者准备前往下一户人家时,老人热情地从树上摘下核桃,塞在了志愿者的手里,虽然只有一下午的相处时间,但老人已将志愿者们当作自己的亲孩子来看,志愿者们感动不已。7月19日下午,志愿服务团来到了青杠村拜访老党员陈老人。陈老人今年已经有69岁高高龄,1973年时,22岁的陈老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党的向往向中国共产党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一入党,就是47年的岁月,他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始终把党的宗旨当作是自己践行的准则,始终一心一意跟党走。志愿者通过老党员的叙述,知道了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知道了陈老党员的坚守与不易,虽然艰苦卓绝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是陈老党员还是叮嘱志愿者:“现在的大学生要不忘艰苦岁月,更要努力去克服困难,心系天下,为党立公,为我们党更好地发展而努力。”志愿者们听后纷纷点头同意,对这位一辈子都与党同行的老人充满尊敬和感动。
特色教学进社区 留守儿童泪洒生日会
7月16日到7月19日,志愿者们利用这三天上午的时间,在阿蓬江镇两河社区开展志愿支教活动。在支教中,志愿者们运用自己专业知识教习孩子们英语和日语,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接触过英语,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行不通。”长江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志愿者胡家佳这样说道。她将“水果蹲”游戏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从死记硬背单词中解放出来,“大山里的孩子本来基础就差,用普通的方法教孩子们很容易感到吃力。”胡家佳说道。通过这种特色教学,孩子们都能说上几个英语单词,还掌握了简单的英语对话。7月18日,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集体生日会,虽然平时孩子们过生日时没有父母陪在身边,但是在集体生日会上,志愿者就充当了一回“爸爸妈妈”,他们陪孩子们切蛋糕,写心愿,做游戏,还为孩子们准备了特殊惊喜——“杨源,在家要乖乖听奶奶话,多跟这些志愿者学习知识,不要贪玩,爸爸保证很快就回去了。”电话里的人是留守儿童杨源的父亲,他在杨源小的时候去浙江务工,很少能有回来的机会。杨源的生日愿望就是想让他爸爸回来看他一回,志愿者们虽然不能让杨源和他父亲真正见上一面,却悄悄与杨源的父亲取得联系,在生日会这天为杨源送上惊喜。听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爸爸的声音,杨源红了眼睛,忍不住哭了出来。“谢谢哥哥姐姐们,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杨源在跟爸爸打完电话后,哽咽地感谢志愿者。通过支教,志愿者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要因材施教,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感受到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志愿活动虽只有一周时间,但是志愿者们上山下乡,每天都充实而忙碌,既有辛勤的汗水也有感动的泪水,志愿者们为留守儿童带去了关怀与知识,为贫困户送去了温暖和支持,从老党员那里听取了党的光辉历程,从种植基地中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力量,他们收获颇丰,励志在下一次“三下乡”暑期志愿活动中做得更好!